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

  • 创建于 2020-10-05
  • 2961

自2019年5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正式揭牌以来,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与建设,杭高院云艺园区正式启用,并于9月18日迎来首批新生报到。

10月5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在云艺园区文体中心隆重举行。崭新的校区,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校园设施,来自全国各地的220名研究生齐聚杭高院,他们戴上国科大的校徽,以青春之名在钱江之滨开启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的求学时光。

 

开学典礼现场,在场领导和师生参观了以“科技楷模,国家脊梁”为主题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展览展出了全部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个人肖像画和群像,每幅单人像的尺寸为90x180cm,群像的尺寸为215x315cm,均由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科院美协秘书长杨华创作完成。杨华说,23位元勋艰苦奋斗、密切合作,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却没有留下一张合影,这不仅是他们自己的遗憾,更是历史和人民的遗憾。为弥补这个遗憾,她创作了这幅群像。

“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恰逢国庆、中秋佳节之际,国科大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展巡演的首站选在杭州、选在杭高院,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弘扬科学精神,不仅是对杭高院发展前景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更希望向杭高院师生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

现场,作为首届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新生,同学们也很激动。“我报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其实也是看中了它背靠国科大和中科院两棵‘大树’,而且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来了以后觉得自己真的来对了地方。在观看了“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展后,我更觉得要追随老一辈科学家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科研。”新生蒋纪恒本科读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而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读研学的是生物与医药专业。小伙子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期待追随国科大和中科院强大的科研团队,尽自己的努力,能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当天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杭高院院长王建宇为全体新生带来一场题为“机遇缘于准备,成功贵在坚持”的讲座,正式拉开了杭高院“HIAS讲堂”的序幕。作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卫星系统总指挥、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卫星工程总师,王建宇系统全面地介绍“墨子号”量子卫星的三大任务,“墨子号”的成功离不开中国航天技术和空间激光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多学科融合交叉、强强联合,更离不开中国的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各方面的条件为“墨子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王建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同学们:机遇,缘于准备,成功,贵在坚持。据了解,杭高院“HIAS讲堂”包括“院士公开课”“艺术名家课堂”“创新创业课堂”等板块,将通过网络直播、邀请市民参与、走进中小学等方式,让杭高院师生和社会大众有机会与各行业高水平专家面对面交流,让知识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共享学习资源、共享科学盛宴。

杭高院是杭州市集科教创产为一体的教育科研机构,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举办,同时也是国科大直属二级学院。作为中科院体系在西子湖畔的一脉分支,杭高院继承和发扬中科院和国科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实行由中科院系统相关科研院所承办杭高院下设学院的深度科教融合发展模式。

杭高院基于“高起点、小而精”的定位,面向世界前沿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的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一核两翼”发展战略,即以通过引育“国际化、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构建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核心”;以构建围绕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物理信息”“生命健康”和“智能科技”三大领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的科研创新基地,构建支撑服务中科院下属机构科研人员在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新产业孵化基地为“两翼”。

杭高院重点聚焦引力波精密测量、系统健康科学、智能计算等三大领域,重点搭建创新创业为主体的双创平台,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和双创人才培养。目前,杭高院依托中科院各研究所建设了7个交叉型二级学院,“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杭州)”和“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实验平台已落户。

杭高院聚合众智,构建高精尖科学“朋友圈”,目前,已有11位两院院士,61位杰青及同层次等国家级骨干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加盟杭高院。顶尖科学家上讲台、进课堂传道授业将成为杭高院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本学期,就有2位两院院士、24位“杰青”走进课堂,与同学们零距离交流。

                                                                                                                                                                                                                     转自:杭州日报